心理行为训练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心理行为训练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张伟明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省大连市116100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得到各大高校积极响应,但在贯彻落实的过程当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更正教学方法,扩招一些专业的教师来进行课程讲解,同时改变教学理念,将心理行为训练融入教学中。本文通过对心理行为训练的综合概述以及心理行为训练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方法,旨在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健康;高职院校
引言:
最早的心理行为训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训练难度较大,要求参与者在循环往复的训练中,挑战自身的能力水准,冲击心理极限,以此来达到内心的满足与自豪,获得“高峰体验”。这与教学本身也有一定的关联性。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生活适应、沟通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通过一些心理行为训练进行干预。采用压力前置,让学生在心理行为训练当中提前感受危机,在相应心理干预项目中接受极限挑战,并加以反思,最终将所获得的经验融入现实生活中。
一、心理行为训练
(一)心理行为训练的综合概述
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将认知、行为、情绪等相关心理学课程加以综合运用的心理干预技术,又可称为拓展训练、OB训练。要求在行为训练的过程中,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参与者投入到训练当中,通过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加以干预,以此来提升参与者的心理素质,纠正偏颇的心理误区,让受训者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利用心理行为训练,一则可以体验激发情绪,就是训练者根据受训者的基本情况,心理特点和未来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项目,创建情境,将受训者的情绪与生活场景相互关联,以此来关注自身的情绪特征[1] 。二则是利用行为方式的改变将原有的认知方向与训练者沟通交流后所产生的新认知相互对比,进而引发受训者的反思,逐步提升认知水平。第三就是要求参与者在心理行为训练的整体过程中反复体验的情绪、认知以及情感的转变,在训练者的引导下转化为正向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的将行为与认知层面转变,沉淀为优秀的心理品质。
2. 心理行为训练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作用
在心理行为训练当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获得训练经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课堂实践。在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之后,以课堂实践的形式进行心理干预技术,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获得双向反馈,将心理健康教育彻底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对生活学习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而对于心理健康稍有困扰的学生,难以突破心理障碍,负担较重,情绪难以宣泄,因此要求教师在心理行为训练的课程应用中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加设心理咨询项目,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元化、全方位的提升学生心理素养[2]。
二、心理行为训练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一)在新生教学的应用方法
在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公共课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刚脱离传统的应试教学,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慌感,开展环境适应训练,如团建活动,破冰行动以及PK挑战等。例如在打破新生之间的陌生感时,采取“破冰行动”的训练方式,利用两人三足跑、背对背夹气球等身体接触较为密切的活动迅速突破心理距离感。而在团建活动中,通过一些目标性较强的互动游戏找寻伙伴,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同时消除心理障碍,建立同盟关系,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在团体项目PK挑战的游戏当中,可以采取经典游戏“无敌风火轮”,该项目要求学生之间的步调一致,有序配合。而在实际的挑战当中,学生由于更关系成绩,反而忽略了同伴的进度,导致屡战屡败。这类的心理训练项目与高职院校新生在面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基本一致,面对事物的新鲜感、同学的陌生感等等,通过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改变学生固有的心里预设,从实际的场景当中增添经验体会,当陈旧的经验已不再适宜当下实际,可以及时调整策略,面对现实[3]。在心理行为训练的交互当中,学生利用场景反复地尝试体验,能够纠正心理偏差,养成积极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健康素养。
(二)在即将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基本为三年制,所以在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往往就会思考未来生活发展方向,而到大三时,心理压力会急剧升高,面对毕业、创业、就业等选择,产生心理焦虑,极度的自我怀疑以及产生负面情绪等等。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挑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增设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学生尽快的走出消极心理,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敢于面对现实接受挑战[4]。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采用“挫折教育”的行为训练方式,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直面挫折和失败。教师根据“挫折”主题,以学生创业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困境和风险因素为例,设置问题情境:假设在公司创建初期业务方向正确,此时面对资金不足的情况,应当如何拓展业务范围?学生围绕这一设问分组探讨,充分运用学习中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思考解决困境的办法。当学生提出信贷渠道可以解决问题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借贷风险预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描述。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对风险有预估,拥有解决困难的能力,能够直面挫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心理行为训练是需要教师在创设的情景当中,让学生反复的感受情绪和认知范围的变化,从而改变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性,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心理行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抗击打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雨杉.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J]. 陕西教育(高教), 2024, (07): 85-87.
[2]尹成梅.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J]. 山西青年, 2024, (11): 181-183.
[3]王潇然.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分析[C]//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 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三).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4: 4.
[4]宋利萍. 创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 (44): 168-171.
作者简介:张伟明(1990-7-),男,辽宁省朝阳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